花菜类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花菜类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第三节狱神皋陶传说时代秦人的英雄始祖-【xinwen】

发布时间:2021-10-12 10:17:12 阅读: 来源:花菜类厂家

上文说过,在秦人远祖的神话传说中,秦人的始祖母女吞食了玄鸟的卵而生下了秦人的始祖大业。

那么,这个大业是谁呢?

根据《史记·秦本纪正义》和《诗·秦风疏》里的说法,大业就是秦人和赵人都奉祀的第一个男性远祖——皋(āo)陶(yáo)!

不过,要给朋友们说明的是,关于大业和皋陶是不是同一个人,学术界一直就存在着争论,比如 清代人梁玉绳在他撰的《史记志疑》里就始终认为,把大业和皋陶 合为一人有些牵强。笔者认为,大业和皋陶应该是一个人。理由呢?一是除过《史记·秦本纪正义》和《秦风·疏》里的史证外,沈长云等著的《赵国史稿》,也认 为大业是赵氏第一个记得清名字的男性祖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古代圣贤皋陶。二是传说“皋陶生于曲阜”,偃(yǎn)姓,偃、嬴一声之转,古时相通,这 说明皋陶出身于东夷人的少昊部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个大业,一定是在舜和禹时代都很有名的人,一定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人,否则,史书上就 不会记下他的名字,也不会记下其母亲女的名字。

好了,讨论大业与皋陶是否是同一个人,也不是这本小册子的任务。既然史料上有这个说法,我们还是姑妄从之吧!

现在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个皋陶都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传说皋陶生于今天的山东曲阜,是尧舜时代一位和禹齐名的人物,活跃在豫鲁冀一带。根据《淮南子》、《抱朴子》等古文献资料的记载:“皋陶之状,色如削瓜”、“皋陶面如蒙箕”。

……“皋陶马喙(huì)”。

……“皋陶马口,其项若 孔子”。

……“皋陶喑(yīn),为大理,天下无虐刑”。

从上面的描述来看,这个皋陶长得实在不怎么样。“色如削瓜”,也就是脸的颜色如同削去皮的青瓜,青得发绿,“面如蒙箕”,就是脸拉得很长,像蒙了一个簸 箕一样,“马口”和“马喙”呢,就是说他的嘴巴长得很大很长,像马一样,“喑”,就是不大喜欢说话。想想看,这该是怎样一副令人望而生畏的奇特相貌啊!

今人刘宝才先生认为,人们之所以把他设计成这种奇特的形象,与他的执法形象及传说有关。传说皋陶聪明正直,能够洞察人情,善于断狱。他不但制定了我国最 初的刑法,而且还亲自担任了掌管司法和执法的“士”这一官职,断案决疑,非常公正。据说他断狱决讼的时候,手里总会牵着一只长着独角的名叫“獬(xiè) 豸(zhì)”的神羊,等到打官司的双方说完自己的理由之后,他便让神羊用角去顶那个理曲的人,被触的那个人就会被判败诉,而且从来没有出现过冤假错案。

皋陶除了用这种奇特的方法办案之外,还创造了一种“画地为牢”的监禁犯人的方法。“画地为牢”就是用木棍在地上画出一片地方,让犯了罪的人待在里面服 刑。不知道是那时的人生性朴实呢,还是皋陶手中的木棍法力无边,倒也不曾听说过有“越狱”的事件发生。从此,“皋陶造狱,画地为牢”的传说就流传了下来。

说到皋陶造狱,大家千万不要用现代人的司法理念和监狱的概念去想象皋陶造狱的情景,也不要把皋陶想象成封建时代里威风凛凛的大法官,动不动就把惊堂木一 拍,把犯人吓个半死。为什么呢?因为在皋陶那个时代,还处于族邦联盟时期,盟主族邦与联盟成员各族邦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没有后人所想象的那种中央 与地方、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也就是说,各个联邦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兄弟关系,如果合得来呢,彼此多走动走动,合不来呢,各走各的,谁也不求谁,谁 也不靠谁,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离开谁都能活!

大概是皋陶断讼决狱公平公正,在族邦联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或者是担任仲裁者,或者 调停人时间很长,积累的断讼决狱的经验很丰富的缘故吧,当舜之时,为了解决当时邦国(也可以看做是城邑、邦、村落)之间的矛盾纠纷,和联盟部族内部之间的 矛盾纠纷,舜就命皋陶“作士”(做调停人、仲裁者),并且为当时的社会起草制定法律条文。皋陶受命之后,就依据“办案”经验和当时的社会习俗,很是认真的 制定了一些规则,作为“办案”的依据,当然,也就成了族邦成员要遵守的“刑法”。

那么,皋陶为当时的氏族社会制定了哪些“法律”呢?

根据《尚书》里的记载,皋陶兴“五教”,定“五礼”,创“五刑”,立“九德”,亲“五族”。这些名目繁多的法律,现在看来也很简单,所谓五教即“父义、 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礼”即“吉、凶、宾、军、嘉”。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乃丧礼;宾礼是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联盟之外的友 好部落之间的聘享之礼;而军礼就不同了,它是为组织氏族、约束大众的成军之礼;嘉礼为“饮食男女”之礼。“五教”、“五礼”的内容大都文质彬彬,属于文明 礼仪范畴,而“五刑”,就有点血淋淋的味道了。所谓“五刑”即“甲兵、斧钺(yuè)、刀锯、钻笮(zuó)、鞭扑”。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和内部叛乱的讨 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军法;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是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行的薄刑。

《史记·五帝本纪》载皋陶所作 的五刑是:“象以典刑,流宥(yòu)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据刘宝才先生《皋陶制刑研究》一文观点,象刑是皋陶在各族邦联盟成员共同遵 守的习俗基础上制定出的一种警诫性的图形,我想大概就是把受刑人的惨状画成图形公布出来,使人们有所惊棘,不敢贸然违犯,与我们现在的“交通事故画展板” 的功效相似;所谓“流宥”,就是用流放之刑代替死刑或肉刑,看来,流放三千里之类也是古已有之了;所谓“鞭”,就是刚才讲过的,至今仍然在使用的鞭刑; “扑”要比鞭刑要轻,但方式一样,想来打在屁股上滋味也不好受;“赎”就是用金,也就是铜来赎罪。由此看来,“以钱买刑”这一臭招由来已久。但不管怎样 讲,皋陶在习惯法的基础上整合出“五刑”,开我国刑法之先河,无疑是一大进步。

“九德”即宽而栗(lì)(秉性宽弘而有原则)、柔而 立(性情温良而能立事)、愿而恭(质朴而能尊贤)、乱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扰而毅(谦和而有主见)、直而温(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具大略而能务 实)、刚而塞(果敢而不鲁莽)、强而义(刚强而不任性违理)。皋陶制定的“九德”,内涵包括人的禀赋、气质、品德、才干等许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历史 上最早考察、选拔公务员的标准。

皋陶所谓的“九族”指的是处于氏族部落联盟核心地位的亲属部落。应该给朋友们说明的是,这时的“九 族”和封建时代的“九族”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要亲“九族”呢?因为那时的部落联盟是一个松散组织,联盟的权威没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亲 “九族”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

应该特别说明的是,从立法的基础上来讲,皋陶的“九德”、“五刑”也不是他自己一拍 脑袋想出来的,而且也肯定不是他一个人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极有可能来自于当时的“精英”人物们的共同智慧,来源于氏族社会固有的风俗习惯,也就是说,皋陶 是参照当时氏族部落共同认可并且遵循的风俗习惯来制定刑法,所以,他制定出来的刑法,就具有自然性和普适性,因此上极容易为各族邦及其宗族成员所认可和赞 同,达到了立法的目的。从执法的实践来看,皋陶能够坚持法理人情兼顾,符合当时人类摆脱生存危机走向发展的需要。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 国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最后阶段,正处于文明时代的门槛。皋陶对联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重大贡献。那时,部落林立,号 称“万国”,信仰、习俗不一。他倡导并施行的“五教”、“五礼”、“五刑”、“九德”、“九族”,对于加强部落、部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融合,促 进国家的产生,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皋陶的“五教”、“五礼”、“五刑”、“九德”、“九族”等成了春秋 儒家学说的重要源头之一,为儒学的 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奉为圭臬。正因如此,他才与尧、舜、禹一起,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 唐玄宗当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在天宝二年(743)追封其为“德 明皇帝”。

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且授政于他,让他实习做部落首长。但是,皋陶未能继 位就去世了,据说活了106岁,这在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原始时代,的的确确是老寿星了!据说,禹为了表彰和昭显皋陶的功德,便把英、六一带封给了皋陶 的后裔。英,就是英山,即今天的湖北英山县,古代隶属于六安国(今安徽省六安市)。从此,皋陶氏后人宗族支系,在六安、英山乃至江淮大地一带繁衍。现在, 安徽省六安市城东七千米处的小庙村六合公路北侧遗存的就有皋陶的墓冢(zhǒn)。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nk免疫细胞

nk细胞免疫技术

北京301nk免疫细胞